杨澄中,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少数人之一,首次测量(d,p)反应出射质子角公布,得到削裂反应机制的证据。他领导建立中国自制的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创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领导建成1.5米回旋加速器和第一台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系统;领导完成一批重要的热核材料轻核数据的测量任务;领导开创了中国重离子反应实验研究,为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加速器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会理事长,甘肃省物理学会理事长和甘肃省科协副主席。197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核学科组组长。他是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1913年4月17日,杨澄中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学生时代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讲师。1945年冬去英国留学,先后在莱斯特大学物理系和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就读研究生。1949年完成了27Al、24Mg和31P的(d,p)和(d,α)反应的研究,于195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利物浦大学物理系讲师。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轻核削裂反应的学者之一。1951年,他放弃英国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又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物理组副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一片空白,设备落后,连一台粒子加速器都没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能够提供给我国的核物理实验设备又非常简陋。在这种情况下,杨澄中同赵忠尧先生一起,于1955年领导建成了中国第一台大气型700 kV质子静电加速器。
在杨澄中的领导下,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批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用闪烁探测器和核电子学仪器。这些设备为在中国开展原子核物理实验研究创造了条件。1957年杨澄中在北京还负责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台400 kV高压倍加器。
根据中央的部署,1957年他杨澄中受命率领一批年轻人赴兰州,创建了我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室。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领导全研究室人员奋发努力,在短期内改进并重新安装、调试成功了从北京搬迁来的400kV高压倍加器,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59年投入运行,为近代物理研究所早期开展的快中子物理和轻核反应以及后来的一项重要国防科研任务提供了条件......
更多内容>>